典型案例(二十):深挖故事元素,打通延时服务的任督二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把延时服务第二课时打造成学生的拓展学习空间,将数学学科有机结合数学阅读,以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为线索,构架小学数学故事课程体系,关注学科本质,服务少年儿童。
一、小学数学故事课程,融入延时服务的最佳载体
小学数学故事课程,是指以数学故事的形式阐释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领悟数学道理、品味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课程。这种教学方式富有趣味性,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助力其思维力生长,而且具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感悟人文情怀与精神力量的功能。同时,小学数学故事课程需要更自由、充裕的表达空间,超越其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附属地位,让数学故事成为素养提升的主要阵地。将小学数学故事课程移植到延时服务中,让延时服务的特质属性与故事课程的应属价值互相交织,既回归延时服务大幅度推广的现实意义,又放大故事课程的育人作用。
二、循延时服务内在肌理,完善小学数学故事课程体系
学校的延时服务志在学生素养的形成。基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图谱,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在延时服务期间开发系列“3+x”共育课程,其中小学数学课程就是“x”项课程中最为切实的一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因而,在延时服务视域下完善小学数学故事课程体系就成为学生数学阅读的抓手,成为打通延时服务任督二脉的首要任务。学校着重打造图美意深的绘本课程、科学严谨的史学课程、个性张扬的创编课程,形成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三、显性呈现·无痕融入,高效推进数学故事课程实施
为了能让孩子们将数学故事读起来,故事中的数学知识讲出来,蕴含的数学思想悟出来,我们把小学数学故事课程的有效使用统一放在了延时服务的第二个时间段内,采用的方式为“显性呈现·无痕融入”。“显性呈现”指故事的使用,将绘本故事、史学故事发放给孩子阅读,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数学故事画出来、讲出来;“无痕融入”指学生对故事中数学元素的感悟,没有明确的文本提示,更没有填鸭式的教学讲授,而是以“读故事”“绘故事”“巧联系”“搭结构”的方式让学生由此及彼,默默中达成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数学故事课程体系的建构,绝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更不是为了完成延时服务而阅读,而是基于数学学科、指向学生素养成长的阅读,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携手享受知识的美妙旅程。
用户登录